这看似理所因当而且无稽的问题,然而其中却隐藏了一个巨大的秘密。我们之所以不理解古人的世界,我们之所以称之文化断层,是因为我们忘记了古人怎么看待世界的。就算记得,
我们也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再也没真正的从他们的角度上认真的看待和审视过这个世界。
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古人的视角去看世界。这就是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最古老的世界观和宇宙观。以今天西方的哲学体系分类,它是个行而上理念,但是丝毫
不印象作为中国人5000年对宇宙认识的主要方式。
中国的古人认识宇宙是五种元素或具有五种元素属性的物质,以阴阳互动,相生相克,互为表里的方式组成这个世界。
我们现在可以开始回答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家具是木质的?
中国古人几千年来,基本是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然而“息于何处”?
中国的造字法透露了这个古老的秘密。
人与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里的两个有组成另字,一个是“伙”,另一个是“休”。
“伙”,暂时和我们没关系,“休”这个字透露了这个古老的秘密。中国古人认为“人”与“木”
就是休息。息于何处,休息理所当然的就在木头有关。
真像我们描述的这样的吗?真的休于木吗?
我们继续查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木部(不含,东部,林部)共430个字。
第一个分类是,木种。
200多个字是木种。例如我们现在依然在用的,柞,木也。楷,木也。椐,木也。杨木也。檀,木也。也有现在意思已经发生变化的,梗,木也。朱,赤心木也。
第二个分类是,建筑构件。
这个类别居然达到43个之多,有少数几个是在不同地域对同一构件的不同名称。有我们今天依然熟悉的椽,枢,檐等。也有我们今天已经很陌生如:,桷,椽方为桷。更多是输入法无法输入的,例如: ,限也,也就是门槛。
第三类别是,使用用具,例如耙,杖等林林总总。
其中家具总共有6个,分别是(图片是后世的实物,汉代的实物无传世,仅为方便理解):
1.枕
2.榻,床也
3.案
4.架
5.床
6.桯,床前几
古老的造字法告诉我们与木有关的东西,绝大部分是用于描述木头本身。而和我们生活精密和息息相关的东西木是什么?建筑和家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建筑和家具是主要休息的场所和载体,它们恰恰是木质的。这和“休”字和“阴阳五行”恰恰楔合。这不是一个巧合,这恰恰是说明中国古建和家具是中国古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也是中国古人哲学理念的充分和完整的体现。
现在我们开始回答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中国家具的结构是榫卯的?
回归正题。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依然要回到古人的视角去看世界。那依然是“阴阳五行”。
中国古代榫卯结构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结构(構
)是个很有意思的字, ,恰恰是一个古建穿斗式结构的俯视图。这个穿斗式结构是接口部件是榫卯的吗?从考古的实证,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古代地上的木结构最早只能追寻到唐代。这个梁思成大师多年田野考察得出的结论。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的地下深埋了很多的秘密。下图是6000年河姆渡文明木质构件的残余。
很清晰的可以看到,中国人6000年的木质结构就是榫卯的,再加上構字的小篆体,秦代的穿斗式木建筑,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的40多个建筑构件的名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在从木建筑一开始货经过短期的发展就形成了榫卯结构。
到此我们只是说明榫卯结构在中国早期文明阶段就已经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古人木质结构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结构形式。我们的先民为什么会使用榫卯结构?谜底还在我们先民的宇宙观上。
《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出自《系辞》上传的第十一章,原文为:“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于宇宙似乎不感兴趣,他所有的论述都集中在人伦和政治上。也可以说对中国先人的宇宙观没有多大的贡献。中国先人的宇宙观主要的体现来源于《易经》和《道德经》。
我们先民认为世界就是阴阳互动,互为表里,相互依存中构造了整个世界。那么家具和建筑也不另外。一榫一卯恰恰完美恰当的体现这一思想。
为了形象的解述这个观点,我们来按照先人的世界观来衍生这个世界和中国古代家具。
这个中国先人用图像直观的显示世界的衍生方式的。那么家具这个微观世界,我们用下图来衍生。
上图已经可以清晰,而且非常直观的表达出中国古代家具的衍生方式和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角度。
到此为止,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古代会发展出榫卯这种结构方式。所以我们认为古家具的精神内核在哲学层面上是中国先人形而上的世界观的体现。所以我们说榫卯是中国家具的灵魂所在。
所以,中国家具不仅包含着艺术,它更是中国古人世界观的体现。这个行而上的认识,儒家称为“天”,道家,称为“道”,
释家成为“空’,我更愿意称为”道“。所以中国家具是真正的”器以载道“。